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評量的目的】找到問題幫孩子建立信心

制式的考卷框住孩子的創思,評量應用來了解孩子的想法與策略,而不是服膺老師的規準,不要吝嗇給孩子多一點信心。台灣的師培制度及對現場老師的要求都著眼在政令要求及各種計畫、評比或研究績效,對老師的不信任及各種考試制度的束縛,使很多賦有教育願景的老師窒礙難行。誰能將這篇文章轉寄給教育部長呢?? 我認為綜合領域的評量是否應建立在檢視教師自己的教學設計及提供孩子多元潛力的展現的教材內涵是否足夠,而非讓老師再耗費心力將能力指標複雜化以迎合評量表單的設計。綜合活動有許多技能與情意的成長並非立竿見影,若孩子顯著有積極改變行為產生,給予正向的回應應該會比等地的評定來的人性與有意義吧!!況且,評量規準依不同老師的教材設計本來就會有不同的評定取向,適合A生並未必依定適合B生,同樣是人際關係的互動表現,若老師偏向以口語表達作為活動內涵,內向但個性溫馴的孩子也未必能達到規準指標,難不成要利用補教教學改變他的個性以符合能力指標的要求嗎??真的很希望台灣的教育能真正落實在教學內涵面,提供孩子經歷豐富的學習過程,結果就靜待自然的因應而生,不要一味的以結果論作為評定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