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決勝未來五種能力 (Find minds for future)-讀後省思1
教育,若僅著重於知識傳授與複製運用,已不能服膺未來世界的趨勢。
H.Garnder於1983年打破世人對人類智慧單一面向的框架,猶如愛因斯坦描述下的伽利略:『是向任何以權威為基礎的教條展開熱烈戰鬥的戰士』(連結),打破傳統思維提出多元智力理論(MI)。
本書是2006年Garnder又跳脫自己的框架,又更閎觀的角度,從學習領域、視野整合、創意思維來穩固學習領域內含價值思,更強調人際互動的共修及修練的元素,考未來人需具備的五種心智,我將他提出的五項心智用比較淺顯易懂的說法描述於後:
修練心智:掌握某一類專業思考方式的認知模式(優勢能力)。
統合心智:將各領域的觀念有效整合(知識統整力)。
創造心智:能夠揭發並闡明新的問題和現象(創造力)。
尊重心智:察覺並體會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團隊溝通協調)。
倫理心智:圓滿達成工作者與社會公民的責任(提升自我價值)。
隨著大腦神經科學研究及腦功能造影技術及設備的精進,透過大腦造影紀錄人們腦部運思的區域及活化的現象,也間接的改變了我們對於教育及學習的想法與觀念。用對的方式思索事情,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尋求到妥善的策略。教育的目的應該不僅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量,最根本要做的應該瞭解孩子的運思風格及學習偏好,再為他們設計適合他們學習的路徑與方法。有道是『資源放對了,垃圾也會變黃金』,把人放在正確的地方,每個人就會是人才。透過傾聽、觀察,甚至診斷,來瞭解孩子的困境及強化其優勢能力。
提供學習情境,讓孩子透過各種教學引導,架構出具有系統邏輯及科學辯證的『思考的方式』才是為未來詭譎世界的生存法則。想想十二年國教的立意確實也是植基在這樣的理念下因應而生,然而政策的施展若沒有回到最初衷的想法運思,或只著眼於目標導向的績效來評鑑,或為了提升難看的PISA成績而扭曲了政策的美意,不僅殘害孩子的黃金成長期<還扼殺了他們原本具有的創思能力,這....實在不是我們樂見。
芬蘭的學習模式與評量目的完全以孩子為依歸,考試目的在於給予孩子正確的學習方向並提供有效的策略,學習的重點著重在思考力的培養及全人教育的發展。教育本質已不僅是知識傳遞者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創造舞台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上都可以是『將才』。
衷心期盼,不管是草擬或執行政策者,或站在第一線的行政人員或教師,都能以孩子為主體來考量,拋開上級關愛的眼神,回到教育目的的初衷,從孩子著眼,探索學習是需要時間,老師也需要學習,覺不是一蹴可即,...相信齊心,我們可以在未來看見孩子們開創真正屬於他們的理想國。